攻略先行!第19届 “大挑” 选题建议
时间:[2025-01-03] 来源:高校创新创业平台
侧重考核基础学科的学术探索前沿性和学术性,作品主题围绕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
、能源化工六类展开。
(1)可与学校及校内专业教师保持密切且深度的沟通,挖掘那些既契合专业范畴又能激发自身浓厚兴趣的潜在课题。如在材料物理专业,若教师正致力于新型超导材料研发,学生可主动参与,探索超导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联方向的选题研究等。
(2)可参考“大创”计划选题。“大创” 项目通常经过严谨筛选与前期探索,有着明确的研究目标与可行的实施方案。可在此基础深化研究和实践,进一步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方向。
(3)可紧密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各部委科研项目招标等信息源。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国家重点布局脑科学研究,若学生专业涉及神经生物学,即可瞄准神经元信号传导精准调控机制等细分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作品类型可是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学术论文,可以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
美丽中国
、民生福祉、中国之治和战疫行动六个组别展开,也可围绕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展开。
(1)时事洞察,巧抓先机。深入研读政策文件是哲学社科选题 “指南针”。精细剖析 “二十大” 报告、“十四五” 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与战略需求。“
(2)高瞻远瞩,微观洞察。如研究数字经济对小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既要从宏观层面把握数字经济政策导向、产业布局,又要深入小微企业,调研其在技术采纳、运营流程、市场拓展等微观环节变革,洞察宏观政策落地的实际成效与挑战。
(3)溯源求新,破题立异。坚持独立思辨精神,摒弃那些过于普遍、重复性高的选题。培养深度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不拘泥于既有研究的表层论述,勇于从根源处或多角度探寻新颖选题。
(4)脚踏实地,量力选题。不盲目追求 “高大全”,依据自身能力与资源精准锚定选题。
A类作品大多是科技含量较高、研发周期较长、生产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研发周期相对较短,作品多为生产技术、出行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侧重作品应用价值与转化前景。
(1)紧密围绕已完成或阶段性完成作品展开,以实际成果为导向反向驱动选题优化。
(2)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本专业知识“把脉问诊”。如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内涝问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发挥专业特长,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雨情、调控排水设施,实现精准防洪排涝等。
(3)对于大学新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可先积极参与老师、学长学姐的科研项目 “跟班学习”积攒实践经历。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熟悉科研流程、掌握实验技能、积累项目管理经验,逐步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下一条: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