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科类社会调查报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获奖作品解析
时间:[2025-04-07] 来源:高校创新创业平台
应广大师生对于挑战杯哲学社科类国赛优秀作品案例深度剖析的需求,本平台广泛收集并参考了网络上的相关优质案例资料,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解析。(本次解析仅作为学术交流之用,旨在为师生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思考)
以下呈现的7个挑战杯“大挑”作品,均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各作品均展现出独特的视角与方法,如运用前沿理论、创新研究模型等,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有力支持。总体而言,这7个挑战杯“大挑”作品高度契合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的评审标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充分彰显了当代学子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卓越的研究能力。
(注:尽管我们在解析过程中力求精准、全面,但难免存在不当之处。若您发现任何问题,或认为内容存在侵权情况,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处理相关事宜,确保学术交流的公正性与合法性)
1.项目名称:《老农盼新生——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小农经济的破局之路》
类别 :第十八届挑战杯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综合解析
:该作品借助浙江大学的中国家庭大数据库,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量,视角新颖独特。研究成果对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农业发展问题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深入分析,细致探讨农村老龄化对耕地、农地规模、农业投入、产出、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全面深入。此外,提出推广新型经营主体的方案,经模拟计算表明该方案能有效扭转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项目内容:项目组利用浙江大学的中国家庭大数据库中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约15000个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可持续进程的关系。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大约有6000万亩耕地弃耕与农村人口老龄化有关,使全国平均农地规模减少约4%,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农村老龄化与农地规模的变化使农业机械投入减少6%,化肥和有机肥投入分别减少2%和64%;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分别降低5%和4%;农民从农业部门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减少15%。但另一方面,化肥投入的减少并没有减少化肥流失,农村老龄化导致与化肥流失相关的环境污染效应增加3%。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会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于老龄化的现状,项目组对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对比。相对于传统的小农耕作,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场与工业化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受老龄化困扰较少。农场里的年轻人多,他们的文化水平也更高,且平均农地规模明显更大。这表明新型经营主体会吸引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年轻农民来经营大规模农业。在2019年,新型经营主体的总投入、化肥和机械投入分别比传统农业高41%、113%和68%。种种因素的叠加,显著提升了农场管理水平——与传统小农相比,其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24%,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9%。
团队设计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如果未来中国能鼓励传统小农持续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农业投入、农地规模和农民收入将在2100年分别比2020年增长约14%、20%和26%,还能减少4%的化肥流失。项目组认为,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扭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可持续发展方面优化。
未来SSP情景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变化,其中,NF,代表新型经营主体
2.项目名称:《圆安居梦,筑幸福滩:黄河滩区迁建社区治理体系的变革与重构——基于山东省270个社区(村)的实证分析》
类 别: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综合解析
:该作品创新引入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黄河滩区迁建社区,通过归纳、对比社区类别总结经验模式,为全国村改居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新思路。研究成果被济南、东营、聊城等地政府部门采纳并应用于当地社区治理,具有显著的现实应用价值。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实地观察等方法,深入探究黄河滩区迁建社区的治理现状与问题,分析全面透彻。提出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强且具可操作性,能有效解决社区治理问题,推动社区稳定发展。
项目信息:
该项目聚焦于黄河滩区迁建社区空间与治理关系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结构式访谈法、文献法、实地观察法等调研方法,从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实地走访了山东省270个滩区村庄和迁建社区,探讨黄河滩区迁建社区的治理现状、治理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求讲好“中国之治”故事。项目研究成果得到济南市、东营市、聊城市等地市相关政府部门的采纳,应用于当地的黄河滩区迁建安置社区治理当中。
项目创新性地引入空间社会学相关理论,扎根于黄河滩区迁建社区中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社区类别归纳、对比等方式,探究不同样态社区实践路径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各地优秀的经验模式。这是一种难得的自然实验,为全国村改居、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3.项目名称: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调查研究
综合解析
:该从楚文化视角追溯汉绣历史,提出 “二元并存” 观点,并从多学科融合角度提出 “六个结合原则” 用于传承发展,颇具创新性。为汉绣及中国刺绣 “非遗” 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通过多方面考察和分析,深入研究汉绣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现实状况及面临问题,分析深入细致。提出的传播策略和传承发展途径切实可行,有助于汉绣传承发展和文化保护。
项目内容:通过对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三大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规律,研究其文化内涵,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详细信息: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不同流派汉绣遗产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市场考察、历史考察、文化考察、以及同姊妹艺术进行比较分析。 在把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绣目前存在二元并存现象的观点,即“雅”与“俗”二元文化并存,“汉”与“苏”二元市场并存; 进一步研究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了汉绣遗产的传播方式,然后提出了传播策略,旨在完成文化的统一:又提出了传承发展的必须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结合纺织服装学、结合经济管理学、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企业市场运作的“六个结合原则”,进一步通过传承与发展刺绣遗产,实现最终的有效保护工作。
(1)站在楚文化的视角,追溯了汉绣的历史线索。 立足于文化变迁现象,站在整个文化圈的范围内挖掘汉绣的历史渊源。 对于现实风貌的考察,主要从生产组织、从业人员市场状况、社会环境展开,力求介绍现状的同时,引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从文化的层面思考汉绣,认为主要存在“二元并存”现象。 汉绣的二元并存主要是“雅”、“俗”,“汉”“苏”的并存,“雅”与“俗”表现在艺术风貌、选题、材质、工艺方面等方面,主要是一种历史的原因; “汉”与“苏”表现在市场方面,主要是地域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时代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所致。
(3)讨论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 先是肯定了汉绣作为工艺美术的良好经济属性。 然后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地域性”与“时代性”的核心问题。 解析汉绣遗产与地域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传播方式,即实物传播、表演传播、媒介传播,提出传播的策略要形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形成传播层次的多元化、要形成传播周期的有效化、要形成传播内涵的地域化、要形成传播内容的品质化,目的为更好的通过刺绣载体有效的传播优秀的地域文化形象并建设文化产业最后提出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必由途径, 即结合文化学研究,开阔视野,将工艺文化放到大文化的范围内展开研究,进行汉绣文化的创新研究; 结合设计艺术学,以把握汉绣绣品的形式美和地域性问题结合纺织服装学,以提供汉绣物质基础(包括纺织科技基础)和文化基础:结合经济管理学,加强汉绣文化产业运作的理论对策; 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提供政策基础和社会基础:结合企业市场运作,以提供绣品交易循环及文化传播基础,并实现汉绣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撰写目的和思路: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研究其文化内涵,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4.项目名称:《回答总书记之问: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何以推动共同富裕?——来自甘阿凉地区3州48县的调研》
类别 :第十八届挑战杯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综合解析
:该作品聚焦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热点,运用 “固定效应模型” 量化评估成效,总结特色经验,研究方法和视角创新。研究成果对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实践指导。通过实地调研和大量数据收集,深入剖析甘阿凉地区乡村旅游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总结主要经验,分析深入。总结的发展经验可复制、可推广,能为其他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有效参考。
项目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深入研究和总结甘阿凉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和经验,对推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甚至对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8名学生分为3个小组分赴各地实地调研。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课题组还开展了为期3个多月的数据收集工作,翻阅了各地的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年度财政决算或预算执行报告以及官方提供的统计资料,共收集到数据5000多条,涵盖甘阿凉地区48个县。
结合公共管理专业背景,课题组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应用了“固定效应模型”这一研究方法,能在大量数据中找到彼此的相关性,以此量化评估了甘阿凉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效,验证乡村旅游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
在调研报告中,课题组总结出了甘阿凉地区以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经验:其一是“新乡贤”撬动村民参与;其二是驱动协调各类生产要素,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其三是动态调整阶段发展方案,因地制宜应对实时变化。玩
5.项目名称:《回答总书记之问: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何《数智课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数字赋能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策略构建与实证研究》
类别 :第十八届挑战杯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综合解析
:该作品基于乡村支教经历提出数字化赋能欠发达地区课后延时服务理念,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数智赋能” 理念获蒲城县教育局认可并应用,成效显著,对解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问题意义重大。通过对多地学校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分析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深入。提出的政、校、家、社四方协调对策具可操作性,能有效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
项目内容:项目负责人从乡村支教切身经历和学生模拟政协协会出发,点点星光试图点亮更多乡村孩童之梦。足迹遍布欠发达地区5省28县共118所中小学校,对课后延时服务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发现众多家长、师生对学校的课后服务满意度较低,呈现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拥有基础数字设备但利用率较低。即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不够,其原因不在于信息化设备不够,而在于数字技术的先进度不高,掌握度不强,对信息化设备的利用不到位。 基于以上问题,团队提出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欠发达地区课后延时服务,利用数字化的便携存储性、互动性、共享性、即时性解决课后延时服务开什么课程、怎样开展、谁来开展的问题,同时提出政、校、家、社四方协调的完善对策。
“数智赋能”理念得到蒲城县教育局局长的认可,应用于蒲城县县域16所学校,成效显著。负责人党奇伟也因此受到了陕西省教育厅的邀请,参加建功立业先进人物报告会。基于这套方案学生模拟政协协会撰写了提案,根据活动有关安排,该作品于最佳作品100件中脱颖而出,被推荐给相关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已转化为正式建议提交至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最近教育部有关司局已进行电话答复,相关建议正在加紧跟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教育前进的每一步都将影响一个又一个农村孩子及其背后的家庭,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6.《多语荟遗 声贯中西: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山东省39个非遗为例》
类别 :第十八届挑战杯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综合解析
:该作品基于文化数字化战略,以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为依据,构建非遗对外传播 “三度” 路径,具有创新性。通过与高校合作、组建团队、构建语料库等举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对非遗跨文化传播实践意义重大。针对我国非遗对外传播问题深入分析,明确问题所在,为提出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其提出的措施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能有效提升非遗对外传播效果。
项目内容:
项目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基于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以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为理论依据,聚焦当下我国非遗对外传播过程中国际友人听不懂、看不懂、记不牢等问题,先后组建36支调研团队历时两年半,前往13个地级市、41个单位,考察调研了39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从提升保护度、创新度、影响度三方面入手,进行非遗对外传播的“三度”路径构建,与20所国内外高校共建26门实践课程,组建的翻译宣讲团完成多语翻译文本约10万字、构建起25万余字的多语语料库,设计39项非遗的多语数字化展示模型、H5介绍页面和多样的非遗游戏,在国外购物平台上出售非遗文创,用外语讲好非遗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7.项目名称:《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协同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基于京津冀13市12860份调查问卷》
综合解析
:该作品构建大学生 “社会 +” 应对模式,凝聚多层次治理合力,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搭建电子社保档案平台,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被京津冀各地相关部门采纳并实施,惠及众多农民工,对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意义重大。通过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原因,分析全面深入。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可操作性强,能切实助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动协同发展。
项目内容: 社会保障是公平正义的“保障网”、共同富裕的“稳定器”,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到所有公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而为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尤为关注。因此,项目组赴京津冀13市216个单位开展调研,访谈京津冀农民工1.5万余人次,收取调查问卷12860份,获得数据65.7万个。调研归结出引发社会保障弱项问题的“病灶”,究其“病因”后创新性构建出大学生“社会+”的应对模式,凝聚起六元驱动的多层次社会保障治理合力,以此来协助政府解决该弱项问题,帮助农民工补足信息接收短板。此外,他们还构建农民工、企业和政府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搭建“京津冀电子社保档案一体化综合平台”,切实助力“社保一卡通”的落地推广。这些建议陆续得到京津冀各地相关部门的采纳,并落地实施。成果现已普惠京津冀农民工7.4万人次,同时陆续获得京津冀各地人社局、民政局、社科联的采纳录用、肯定性批示及采纳效果良好评价。项目将继续追踪协同发展进程,致力于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成果。
注:再次特别说明,以上7份作品资料综合来源于网络,本次解析仅作为学术交流之用,旨在为师生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思考,本文仅将其用于学习交流目的,绝无任何商业用途或其他不当使用意图。若因内容使用对您造成任何权益方面的影响,请及时通过后台与小编取得联系,平台将在第一时间采取删除、更正等有效措施,以妥善处理相关事宜,确保您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
下一条:挑战杯PPT制作指南|基于国赛金奖作品案例的逻辑-视觉-叙事解构
【关闭窗口】
|